-
泉港推出金融惠渔新政 助力渔业转型升级与招商引资
为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泉港区近期出台《渔业贷款风险补偿和贴息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创新金融支持模式,为渔民及渔业经济组织提供资金保障,缓解融资难题,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渔业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该政策以风险补偿和贴息为抓手,精准对接渔业经营主体需求,为区域渔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近年来,受海洋资源约束和成本上升影响,传统渔业面临转型压力。2023年,泉港区渔业产值占全区农业经济比重超三成,但中小型养殖户和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贵问题。新方案旨在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重点支持生态养殖、远洋捕捞、冷链物流等现代化渔业项目,计划未来三年撬动超亿元信贷资金投向渔业领域。 二、政策核心内容 1.风险补偿机制:设立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合作银行发放的渔业贷款按比例分担风险,最高补偿比例达贷款本金的50%,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放贷力度。 2.阶梯式贴息规则: -单户贷款100万元以内部分,按央行同期基准利率的20%贴息; -100万至200万元区间,超出部分贴息比例降至10%; -200万元以上部分不纳入贴息范围,总贷款额度控制在300万元以内。 3.覆盖范围扩展:政策惠及个体渔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小微企业,尤其向绿色养殖、智慧渔业等新兴业态倾斜。 三、政策实施成效预期 根据测算,政策全面落地后,预计可降低渔业主体综合融资成本约15%,带动新增就业岗位超500个。以一艘中型远洋渔船为例,若申请200万元贷款,年贴息金额可达3.5万元,显著减轻经营负担。此外,通过配套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将推动渔业经营规范化,增强金融机构放贷信心。 四、配套保障措施 泉港区同步优化政策实施环境:一是简化审批流程,推行线上申请和一站式服务;二是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渔业资产评估,解决抵押物不足问题;三是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动态调整支持目录。2024年第三季度前,将完成首批贷款发放和贴息审核。 五、产业联动效应 该政策与泉港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形成协同,通过金融赋能延长产业链条。例如,贷款资金可用于升级深海网箱装备、建设预制菜加工生产线等,进一步激活仓储、物流、旅游等关联产业,实现“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全产业链。
2025-07-23
-
【泉港区招商】泉州打造产业工人技能培训高地 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泉州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通过建设30家技能培训基地构建覆盖重点产业的职业教育网络。作为制造业大市,泉州市总工会联合多部门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形成"培训-认证-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为石化、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等支柱产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泉港区石化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基地、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10家单位通过市级验收,获得"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基地"称号。这些基地配备先进实训设备,开发贴合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涵盖化工操作、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泉州市现有产业工人超过170万人,培训基地已累计完成1万余人次技能培训,推动5000余名职工实现学历与技能双提升。 二、构建重点产业全覆盖的培训网络布局 泉州市计划三年内在机械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纺织鞋服、石化新材料、陶瓷工艺五大领域建成30家培训基地。当前除已建成的10家外,另有10家基地正在紧张筹建中。这种布局紧密对接泉州"8+4"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瞄准石化-纺织鞋服两条万亿产业链需求,形成梯度分明、专业互补的培训基地集群。各基地实行"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实现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三、创新"工会主导+多元协同"运营机制 泉州市建立由总工会牵头,人社、教育、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培训基地采取"财政补贴+企业投入+工会经费"的多元筹资方式,对参训职工实行学费减免政策。部分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学员结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就业。这种模式既降低企业招工成本,又保障培训就业无缝衔接。 四、数字化赋能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 泉州市部分基地引入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开发智能焊接、工业机器人运维等数字化培训课程。通过建设"泉州工匠"线上学习平台,实现理论课程云端学习、实操训练基地完成的双轨教学。这种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有效扩大培训覆盖面,使更多产业工人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技能。 五、建立技能评价与职业发展贯通体系 泉州市在培训基地推行"培训-考核-认证"一体化服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获得认证的工人可享受岗位津贴、积分落户等政策优惠。部分基地与黎明职业大学等院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转换通道,为产业工人创造终身学习条件。 六、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 培训基地的建设有效缓解了泉州市重点产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在石化产业领域,培训基地年输送中高级技工超千人;在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设计、智能生产等培训项目助力企业智能化改造。这种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为泉州建设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泉州市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体现了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升级的系统思维。通过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既提升了劳动者就业质量,又增强了企业创新发展动能,形成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为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25-07-10
-
【泉港区招商】泉州泉港区政银企对接授信近90亿元促经济发展
在招商引资背景下,泉港区2019年召开政银企对接会,通过政府主导平台,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达成巨额授信,有效缓解融资瓶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此举是深化金融合作的关键一环。 一、招商引资与金融支持相辅相成。泉港区作为泉州市重要经济区域,依托港口、石化等特色产业,积极吸引外部投资主体入驻。政府通过搭建银行与企业对接机制,优化营商环境,让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例如,在招商活动中,引入的政策性融资担保等举措,降低了企业信贷风险,提升了金融机构放贷信心,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这种模式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区域产业集聚和创新活力提升,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二、2019年政银企对接会成效突出。泉港区举办该年度对接活动,聚集了11家金融机构与29家企业,现场共签署31个授信项目。授信金额范围合理,覆盖不同规模需求,总计金额创历届新高,彰显出合作平台的务实性和高效性。此次会议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直接资金渠道,还通过政府协调,优化了信贷流程,确保资金精准投放至关键领域。回顾该次活动,组织过程注重企业实际诉求和金融风险管理,强化了各方沟通机制,为后续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为泉港区金融助力经济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三、合作平台建设与长期深化路径。自2012年以来,泉港区已连续多次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累计签订大量协议。政府作为纽带主体,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例如定制化信贷产品,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平台建设从单一对接扩展至综合评估、风险监测等环节,提升了整体运行效率。通过历史实践,泉港区逐步形成了稳定、透明的合作框架,银行与企业实现互利共赢。这些经验表明,强化平台功能是持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的关键,也是支持招商引资不断扩展的保障措施。 四、经济影响与区域发展促进。近90亿元授信成果直接惠及当地企业,尤其在制造业、物流等领域,资金注入加速了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例如,相关企业利用信贷扩大生产和研发,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推动了泉港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了区域整体竞争力。长远看,这为招商引资战略提供了金融后盾,吸引了更多外部投资流向泉港区,带动就业增长和收入水平提升。政府后续规划亦聚焦于此,强调金融资源的整合应用,确保经济成效最大化,助力泉州市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 五、金融担保体系完善与未来规划方向。泉港区政府将加大部分领域投入,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实质性运作。通过设立适度风险补偿基金,放大信贷效应,撬动更多民间资本流入实体经济。这一体系旨在为银行放贷提供安全屏障,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提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展望未来,泉港区计划强化金融创新,结合数字化工具优化服务,确保资金高效周转。这种布局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持续支撑高质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2025-07-0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